星期四, 10月 18, 2012

我唸師訓的日子:DPLI

【大學資格師範文憑小學組】簡稱DPLI-SR
是我目前修讀著的課程,與以往的KPLI很相似
不同點在於:一、課程變長了,從1年延長至1年半
二、只錄取擁有至少兩年執教經驗的臨教,不開放給公眾申請
三、kursus變成了diploma,其實也沒什麼兩樣
此項課程乃教育部把廣大臨教轉成正式老師的努力,值得一贊啦^^
這是第一次,聽說可能也會是最後一次,很難說~


上文提到師訓生活『彌補了我所沒有的中學記憶』
準確來說,應指的是【國中記憶】
對一個人思想的塑造,教育肯定是最重要的雕刻工匠
小學教育,培養了我對歷史的興趣
獨中教育,灌輸了我近乎極端的大中華情意結
Form six教育,充其量讓我“回來馬來西亞”一下下
大學教育,啟蒙了我對民主和自由的認識,
可以說是思想/意識形態塑造的最後階段。


難以置信吧,在這師訓生活裡,是我第一次擁有馬來同班同學呢。之前這麼多年在班上,全班同學清一色都是華人(form six還有幾個印度朋友),所以我的受教育歷程是,毫無與馬來族同窗的經驗。至於大學,由於沒有中小學那種“同班制”,姑且不計在內。直到進入師訓,才“彌補”了我所沒有的國中記憶。


第二,在這師訓生活裡,是我第一次加入制服團體呢,很難相信吧~哈哈,在獨中,規定每位同學只能加入一種課外活動(不管是學會、球類還是制服)。而form six呢,我的制服團體是隨便選的『跆拳道』。所以,KRS是我的第一次(操步、搭帳篷、睡帳篷,通通是我的第一次)。所以說,進入師訓,彌補了我所沒有的國中記憶。

不可思議吧~

這一年下來的師訓教育,對我的思想帶來的激盪是:馬來西亞國族建立的路,該如何走?覺得自己有時想太多了,可是我不得不去思考。就種族兩極化(Racial polarization)這問題,其實早在我大學一年級時,有位美國洋人朋友劈頭就說:“馬來西亞和美國很相似,皆是多元種族國家,可是在美國不會見到,一整桌是華人,而另一整桌是馬來人的景象。”


活在馬來西亞26年了,直到進入師訓,才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其實,促使我思考另一重要因素,是我修的課程——【英語】。要建立一個國族,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共有的語言,英語會否是答案呢?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