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14, 2009

郭襄與佛陀

這篇文章是小弟我原創的精選舊文,完成于2007年6月30日,這是我第一次評論金庸小説人物。郭襄,是金庸著名小説《神彫俠侶》故事後期的一個重要角色,她也是我在金庸十四奇書中最喜歡、最尊重、最敬仰的女角色。

全文表達了我對郭二小姐生平際遇的獨有看法和一些佛家的思想論述,雖然内容有點長,不過希望各位博友,尤其金庸粉絲,能盡情享受此文。

這是《神雕俠侶》的最後一段: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雕並肩下山。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一般上,讀者看到這一段的反應大多數也會和郭襄一樣,悲傷得淚珠奪眶而出,猶如生離死別的痛。後來在倚天屠龍記裏得知郭襄為了尋找她的大哥哥楊過而浪跡天涯,可是連影子都見不著,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人間蒸發了,導致最後郭襄出家為尼,“鬱鬱”而終。這時候,有些讀者會開始大罵楊過無情無義、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歡樂享受,不去理會昔日故友;有的讀者會對郭襄的“悲慘”結局而嘆息,對她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單思”的峨嵋巔上而落淚。

所以,曾經包括我在內,絕大部分的金庸迷都認為郭襄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得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婚姻,最後看破紅塵,孤獨終老。後來,我自己深深地想一想,其實她的人生際遇和一位比她早1700年生存在這凡間的人類智慧導師——佛陀,有異曲同工之處,甚至有些地方還比佛陀還略勝一籌。

如果說郭襄是個悲劇人物,那同樣也是得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婚姻,最後看破紅塵,孤獨終老的佛陀,也算不算是個悲劇人物呢?



這顯然不是,在精神上,郭襄和佛陀一樣,是個成功擺脫情欲的束縛,放下心中的執著和煩惱,最後達到清凈自在的智慧覺者。這也是佛家所說的體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當然作為一位佛弟子,也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峨嵋山的開山始祖,郭襄能達到了脫的境界是很平常的。

其實,佛陀和郭襄(假設歷史真有此人)有很多共同點,譬如,

第一, 他們倆的家庭背景顯赫。
佛陀出生於帝王世家,是一個北印度王國的太子;郭襄是南宋一代俠之大者的掌上明珠。但是他們倆沒有貴族孩子那種不可一世的傲慢,沒有那種目中無人的大小姐脾氣,反而很善良、慈悲、謙虛、平易近人,對長輩下屬任何人都很有禮貌。

第二,他們倆的悟道和圓寂的年齡很接近且相似。
佛陀三十五歲覺悟;郭襄四十歲出家。佛陀八十歲涅磐;郭襄大約七八十歲圓寂。

第三,他們倆並不只是完成個人精神上的解脫,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世界、對人類、對社會做出偉大非凡的貢獻,同時也是卓越的領導人。
佛陀建立了佛教(僧團),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華文化佛道儒三大支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郭襄建立了峨嵋派,成為中原武林六大門派之一,也是當時抗擊蒙古暴政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

第四,他們倆都是武術高手。
佛陀是武林高手?很不可思議吧,這是真的,咱們傲視中原武林的禪宗少林寺初祖達摩就是印度的第二十八祖,而他的初祖佛陀,的確是北印度第一勇士,精通騎術、劍術等等;郭襄,無疑地,肯定是個武林高手,繼承了其父的武學和其他門派之長,再加上精通九陽神功,使到她的武術在江湖上獨樹一幟,而她創立的峨嵋派更是中原一大門派。


當然,他們倆還有很多共同點,尤其精神上的相似。可是,為何人們對他們的觀點卻是截然不同的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們對他們的焦點不同。一般上,人們看佛陀的焦點大多數都放在他悟道成佛以後,看佛陀如何說法度世等等高尚聖潔的偉人故事,然而人們看郭襄的焦點絕大部分都放在她對楊過單戀、她的愛情失戀,也就是說人們對郭襄的了解還停留在郭襄十六歲的時候或者她四十歲出家之前的“悲劇情況”,當然這也是因為金大俠對她出家後的故事著墨不多、刻畫得不深。

倘若人們把焦點全都放在佛陀悟道前的“悲慘狀態”,完全漠視佛陀之後的大徹大悟,同樣的,佛陀的形象也是悲劇性的。所以啊,如果金大俠在倚天裏寫更多有關她的偉大事跡(或好像對阿九那樣,給郭襄取個像“九難”的法號,當然廣大襄迷一定反對到底。),我相信人們會對這位“可悲的小姑娘”徹底改觀,就好像看了神雕俠侶後,也會多多少少地會對之前在射雕英雄傳認識的黃蓉改觀。

其實,郭襄比佛陀更早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一切無常、無我以及苦。早在郭襄十六歲時,郭襄就體會到人生八苦(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的愛別離苦,那就是與楊過的永別,到過後尋找楊過不果,慢慢地了解求不得苦

直到後來,宋朝覆滅、父母親人戰死沙場,在這一刻,她體悟到家園和生命一切都會改變的無常本性,以及國與國(漢蒙民族之間)的怨憎恚苦,了解這些苦背後的原因——欲望和無知,從中放下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妄想,終於在峨嵋之巔當下一刻大徹大悟,完成佛家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成為一代高僧大俠。

有些讀者期望郭襄能和楊過在一起,這種情況就好像佛陀的父王期望佛陀不要出家,要他繼承王位,成為預言中的轉輪聖王。倘若佛陀沒有出家,而成為轉輪聖王,那印度會提前兩百年完成統一,而悉達多(佛陀)就會像中國的秦始皇那樣,成為印度歷史上的英明皇帝,但卻難保他的帝國不會滅亡,只不過那時候,世界將會少了一個偉大宗教,這是得不償失的。同樣的,若郭襄和楊過能攜手一生(那小龍女呢?),即使能創造偉大愛情(愛情如何地偉大,也不過是兩個人的事),也是不劃算的、不值得的,郭襄頂多也不就是一個楊夫人而已,或者是第二夫人(更慘),再說婚姻也未必美滿,而那時候,中原武林中流砥柱——峨嵋派將不會出現。所以,郭襄和佛陀都放棄了那短暫且虛無的快樂——情欲的滿足,而去追求真正且永恒的快樂——清凈的自在,而且都成功了。



很多認為郭襄十六歲浪跡天涯海角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楊大哥的蹤影,其實這是她尋求真正快樂的旅途,也是她心靈層次蛻變的過程。郭襄一開始認為快樂是從外在追求,所以浪跡天涯四處找尋(楊過),後來慢慢地發現真正的快樂其實是來自內心的自在,所以四十歲時在峨嵋之巔看破紅塵而頓悟。

同樣的,佛陀也是曾經認為痛苦是來自外在的,所以尋求許許多多的苦行來消滅苦,後來漸漸地了解真正的痛苦是來自內心的欲望,從痛苦完全解脫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所以三十五歲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郭襄,正如佛陀一樣,她的一生的成就是超凡偉大的,甚至超越了許多金庸女俠,包括她的母親黃蓉。大多數的人認為成功的金庸女角色就是擁有幸福美滿的愛情,擁有這種想法的人,除了是少數的大男人主義之外,那就是錯誤地認為愛情就是人生的全部,其他好像都不重要似的。郭襄除了是個成功女性,創立了令許多男同胞羨慕甚至窮極一生也無法擁有的龐大事業——峨嵋派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最終所得到的(智慧),是超越三世的,而其他金庸女主角得到的(愛情),只不過是一世/時而已。

所謂: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郭襄就是從一個被感情束縛的小姑娘,在尋訪大哥哥的旅程逐漸進化至一個成功體證精神終極自由的高尚覺者。這也是郭襄一生中最高成就,這種在精神領域的無上成就,是眾多金庸女俠無法達到的,而且也令她們黯然失色。

當然,佛陀和郭襄的智慧之道,也有少許的差別,那就是佛陀是較主動的,那就是佛陀從小時候就有尋求替天下人擺脫生死(智慧)的想法,所以他一開始就已經鎖定在天下蒼生的福祉上,然而郭襄是有點被動的,她本身從來也沒有想過會為天下人付出的念頭,一個小姑娘的心裝的全都是楊大哥的身影容貌(這是正常的),而後來與楊大哥永別後又找不著他,以至她的智慧慢慢地浮現出來了。當然,這一區別是不重要的,因為他們倆後來的成果是相似的。


有人時常問郭襄的晚年會遺憾嗎?那我倒想請問:佛陀的晚年會遺憾嗎?

廣大金迷沒有必要對郭襄少女時期的失戀感到惋惜和遺憾,反而應該替郭襄最終證到無上正等正覺而感到高興和光榮。所以,各位的觀點應該調整,郭襄並不是個可憐可悲可嘆的悲劇人物,而是可敬的英雄偉人。

佛陀的肉身雖死,可是法身常在。同樣地,郭襄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她的精神永遠存在。

4 則留言:

Edward 刘怀友营养师 提到...

經過你這么講我才發現。。這樣都給你想到。但郭襄是道姑吧!道教和佛教的道理可是大有分別呢!

Kaito Liew 提到...

郭襄是佛教僧侶,這是毋容置疑的,因爲峨嵋山是中國佛教四名山之一,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哈哈,這是我反復閲讀《神雕俠侶》而得到的感悟。

文玉人 提到...

原來如此,分析得不錯哦。。。

Kaito Liew 提到...

文玉人,不是分析得來,而是感悟出來的。